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刘伯鸣:打铁人,更是“铁打的”人
汉语哲学须首先在汉语世界中重获理解与认同,才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贡献于人类。
但对于普遍性问题的回答,会诉诸不同语言世界的本源性思想。在这方面,安乐哲有完整的理论与实践,重视在历史中汉语所积淀的先验预设。
基于这样的语言传统,汉语哲学需要进行一种现代转化工作,把汉语世界中丰富的思想资源,在对汉语传统表达方式有充分自觉的基础上,以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达出来,有能力把汉语世界背后的道理以现代方式说清楚。笔者并不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独特的哲学体系,这种语言必须是独立的语系,有着漫长文明的积淀与支撑,形成丰富的本源性思想资源,并具有高度的反思性传统。在对世界的基本判断中,存在还是变易,构成了中西本源性差异。或是在西方语言世界中进行,对汉语世界的哲学没有任何实质提升,加入的是学术的外循环。因此,翻译不只是一种语言上的传递,而是一个接受他者、消融他者的过程。
同一个过程的另一方面却在于如何面对汉语世界。语言为世间的各种事情争取到它们的存在,在汉语世界中有着大量汉语所给予的事情与经验,当人们强调回到事情本身时,不要遗忘语言所给予的事情本身。(《恒·彖》)下济而光明即《中庸》的高也,明也,光(广)厚即博也,厚也,恒久而不已即悠也,久也。
何谓也?子曰 :龙德而中正者也。子思说: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父母、子女、兄弟、夫妇各守其道,家道正则天下安定。
古人认为中道是至德,黄色是美色,黄中为至善美德。天道说是思孟学派的本体论,天道诚是思孟哲学的最高范畴。
战国时期,思孟学派的代表一一子思、孟子建立了一个以诚为道的哲学体系,对当时和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资始则万物有始,资生则万物有终,这就是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作为诚的另一方面的圣人之道(至诚)与天道同体同功,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也是客观精神。‘利有枚往,终则有始也。
元者,善之长也,善之长为仁。一、思孟天道观与《易传》的关系 子思和孟子都说:诚者,天之道也。查《易》之经文,不言中位和中道,只有《益》卦六三、六四,《泰》卦九二,《夬》卦九五,《复》卦六四,谈到过中行问题。《易传》不仅接受了思孟的圣人与天地之道共同生成世界万物的一般理论,而且接受并发展了孟子成器与仁政的具体思想。
而中道就是圣人和天地之性的共同实体。(李泽厚:《荀易庸记》载《文史哲》1985年第一期。
(《系辞下》)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孔子之前,有《易象》(《左传·昭公二年》)之类的解释《经》文的《传》。
(《坤·文言》)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天以四种善性为道,地道又如何呢?《易传》按照上述天道说,做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坤道其顺乎。(《左传·昭公十二年》)《文言》显然是把穆姜对元的解说换成了子服惠伯的话,使体之长成了善之长。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彖传》的家道理论正是从思孟的五达道中取来了父子、夫妇、昆弟与正家之道。
此乃独行其是之意(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243页)六四也不是中爻。所谓大德、天德和德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道诚。
(《中庸》郑注)诚、天德、天性是天道的不同称谓。总之,思孟认为,圣人和天地之道同参同流,同是产生和主宰世界万物的实体。
(《孟子·滕文公上·梁惠王下》)以诚为道的天生成了万物和人类。其德性是顺承天道,以天的四德作为自己的本性。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易传》从天道、圣人之道和中道三方面接受了思孟的以诚为道的哲学思想。(《孟子·尽心上》)圣人动化万物的功德与天地之道共同存在和流传。(《坤·象·彖》) 乾坤代表天地。(《盂子·尽心下》)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思孟以中道诚为宇宙本原,同时保存了它的道德属性。财成与辅相天地之道就是子思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和孟子的动化万物与天地同流。
(《孟子·尽心上》) 根于心(有诸己)的善性的内部充实为美,美的光辉形于生色、面、背和四体,谓之大美,大美化育万物谓之圣。思孟以至德为诚,《系辞》说的包罗天地之道而又与天地至德相配的易就是天道诚的化身和代称。
《易传》接受了这一思想,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传》接受这一思想后,以一卦的上下两经卦的中爻即二、五爻为中位,把阴阳象数和思孟中道说揉合到了一起。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上述《文言》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一段话,不仅在思想上,在文字上我们也可以从《中庸》中找到它的出处。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搬用穆姜的话时,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其一、穆姜说:元,体之长也。所说颇得其要,覆、载二字清楚地说明唐时孔颖达已经发现了《易传》与《中庸》圣人观的关系。
(《系辞上》)弥纶天地之道即包络天道与地道。下面让我们先看看孟子的有关论述: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
由此可见,那种认为《易传》和《庸》《孟》世界观有很大不同。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所以孔颖达说:天道以刚居中,而下与地相应,使物大得亨通而利正……故云‘天之道也。三、思孟中道说与《易传》的关系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评论列表